
近日广州已经官宣入秋,而一到秋天,不少关节炎患者感到关节疼痛加重,还有一些人一降温就有头疼症状股票配资查询网址,哪些痛是身体发出的“信号”?
慢性疼痛会对身体
造成持续伤害
疼痛,不仅是身体的一种不适感受,更是机体发出的保护性信号。
当我们感到疼痛时,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:身体需要保护了。
然而,疼痛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的生理机制,它可能源于急性损伤,也可能是慢性疼痛,是疾病的持续表现。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主任肖红介绍,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:
· 急性疼痛对人体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。
· 慢性疼痛一般是指疼痛病程超过三个月,或者是原发疾病致病的病因已经去除了,但疼痛一直反复。
展开剩余85%专家提醒,持续3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,比如腰椎间盘突出、三叉神经痛等,长期忽视可能导致抑郁、睡眠障碍,进而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。
慢性疼痛的身体影响
当疼痛持续不减时,我们往往会感到出汗、血压升高,甚至满脸发红、情绪暴躁。这是因为疼痛已经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了影响。
更严重的是,剧烈疼痛时,我们可能会感到呼吸困难,这表明我们的身体利用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经下降。
长期疼痛的人,其抵抗力通常较差,这是因为疼痛消耗了我们的免疫系统,使得我们更容易感冒,身体也相对虚弱。
除了对身体造成直接影响外,慢性疼痛还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。它可能导致我们睡眠质量下降,食欲不振,甚至影响到我们与家人和朋友的正常交流。
有些痛不容忽视
可能是身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
临床数据显示,超半数患者因疼痛症状前往医院就诊。部分疼痛,尤其是慢性疼痛,其实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“健康警报”。
身体各部位的疼痛,可能对应着不同的潜在健康隐患。
若身体并未受到外伤,却无故出现某处疼痛,尤其是当痛感持续不退、逐渐加剧,且休息后仍无法缓解时,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,避免延误最佳治疗窗口。
● 头痛:脑瘤或脑转移瘤
头痛是极为常见的身体症状,诱因多种多样,像牙痛、高血压或偏头痛等都可能引发。
但有一种头痛必须格外警惕,那就是由脑瘤或脑转移瘤导致的头痛。
这类头痛的典型表现为剧烈且持续的胀痛,严重时甚至会让人产生头部即将炸裂的感觉。
倘若头痛症状不断加剧,且休息后依旧无法缓解,务必第一时间就医诊治。
● 胸痛:肺癌或乳腺肿瘤
胸痛的诱因较为多样,像运动时的岔气、胸部肌肉扭伤,或是女性常见的乳腺增生,都可能引发胸痛症状。
但需特别注意:若胸痛症状持续不缓解,且伴随刀割样的剧烈痛感,就可能是肺部肿瘤或乳腺肿瘤侵犯到胸壁神经所导致的。
这类癌性胸痛与普通胸痛在痛感、持续时间上有显著差异,一旦出现上述情况,务必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排查。
● 腹痛:胃癌、胰腺癌或胆囊癌
腹痛的常见诱因包括饮食不当、消化不良或情绪波动。
但需特别注意,若腹痛持续存在,且伴随呕吐、消化不良等症状,就可能是胃癌、胰腺癌或胆囊癌等肿瘤发出的预警信号。
这类肿瘤相关的腹痛有明显特点:痛感会逐步加剧,且与饮食、日常习惯没有直接关联,务必提高警惕。
● 骨痛:骨转移
老年人骨痛的常见原因有骨质增生、关节炎或风湿病。
但若是骨痛剧烈且持续发作,就可能是肿瘤侵犯骨骼引发病理性骨折导致的,这种持续疼痛也被称作神经病理性疼痛,其剧烈程度堪比腿骨骨折。
一旦骨痛症状持续不退且逐渐加剧,需警惕是否出现了骨转移。
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
至关重要
● 肺癌筛查
对于长期吸烟的人群,特别是吸烟指数大于400(每天抽20支,持续20年)的人,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胸部CT(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)平扫。
这种检查方法可以有效发现早期肺癌,及时进行手术治疗,治愈率较高。
● 乳腺癌筛查
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。
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未生育、未哺乳的女性,40岁后应每年进行一次B超检查,有家族史的甚至需要进行钼靶检查。这些筛查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,提高治疗效果。
● 肝癌筛查
慢性肝炎、长期肝功能损伤或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风险。
建议这类人群定期进行抽血化验和B超检查,以便及时发现肝脏肿瘤。
● 肠癌筛查
5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两到三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,特别是有痔疮症状或大便形状改变的人,更应重视肠镜检查。
肠镜检查可以有效发现早期肠癌,提高治愈率。
有痛及时治疗
科学服用镇痛药
现在解决疼痛的办法很多,有些“痛”不必忍,比如带状疱疹、偏头痛等,只要及时治疗,痛苦就会减轻不少。
在成年人当中,偏头痛发病率高达10%,多集中在20~40岁年龄段。专家提醒,偏头痛发作时需要尽早用药。
如何正确服用镇痛药?
调查显示,慢性疼痛患者就诊率不足60%。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敢用镇痛药,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镇痛药的原理,担心会对药物有依赖性。
专家表示,针对中轻度疼痛的患者,对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等非阿片类镇痛药,遵照说明书使用是安全的,并不会引起成瘾。
而阿片类镇痛药在常规剂量、规范化使用情况下,成瘾的病例仍然少见。
如何科学预防,远离癌症呢?
●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;
● 合理饮食,选择柔软易消化的食物,避免过烫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;
● 加强锻炼,适当出汗,增强心血管流通,提高免疫力;
● 注意防护、防晒,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,减少辐射伤害。
『来源:南方+』股票配资查询网址
发布于:广东省鼎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